• 贫困户“链”上食用菌
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9-06 13:20 | 作者: | 来源:永州信息港 | 浏览次数:
  • □本报通讯员 杨丁香

    几年前,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苍梧村的贫困户李亚妹因为先天言语残疾(哑巴)在家务农,家里的3亩水田种水稻、2亩旱地种花生玉米,但是即使收成好,也只够一家人糊口。从2017年起,李亚妹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种烟大户种植烤烟领取土地租金,自己到山青生物公司务工挣“薪金”,加上丈夫打零工的收入,除去开销,一年还可以存上3万元。说起现在的好日子,李亚妹手舞足蹈地比划:“我迎来了新的生活,感恩山青公司老总黄民山!”

    8月26日,笔者来到位于涛圩镇涛圩村的山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区,黄民山正在指挥工人打包秀珍菇发车至深圳:“这条线是上个月才开通的,每件20公斤批发价250元,比广州那边每件多了30元,新开辟的销售线路,马虎不得!”

    2017年,江华山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,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,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引进新品种、新技术,对农户进行就业培训,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。新公司与2012年注册的江华绿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结合,一边推平原有的简易厂棚,一边搭建钢构式大棚。不到3个月,山青生物就建好了2条日产1.6万棒的标准化食用菌棒生产线和无菌接种室,还建了恒温养菌室和鲜菇冷藏室。出菇房内则采用立体化栽培,设计封闭式厂房,在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利用温控、湿控等设备,创造人工环境,实行周年华化栽培,生产出安全、绿色、标准的食用菌。科学就是生产力,当年,机械化生产的食用菌产量就增加了50%。

    黄民山在发展自己公司的同时,鼓励周边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投入到食用菌种植中,只要他们一个电话,黄民山都不遗余力上门手把手传授经验和技术。大石桥乡安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爱贵是合作社成员之一,早在2012年就跟着黄民山学种蘑菇了,去年他回村搭起了4000平方米的钢构出菇房,年种植达10万袋左右,一举摘掉了贫困帽。同样是贫困户,吕军莲的创业之路要艰难一些,只搭建了三个简易的菇棚,山青生物为扶持她,主动赊给她菌棒,免费提供种菇技术,还把她吸纳进合作社,鲜菇统一销售。“种菇15年来,我已经带了40多名徒弟,这些徒弟有贫困户、有青年农民,但无一例外,都已经发家致富了。大家成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。”说起这些徒弟们,黄民生一脸欣慰。

    除了带徒弟,黄民山还有更大的“野心”。不仅要自己发展壮大,希望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因此脱贫奔小康,还要带动全县成为食用菌强县!

    今年年初,中南大学驻江华大圩长山村的扶贫队准备帮助村里发展产业。黄民山与他发展起来的几个种植大户合计了一下,筹措了600多万元的资金跟中南大学驻江华扶贫队谈合作,双方一拍即合,从签合同到租地建厂,不到半个月。春节过后,由黄民山与几个股东和中南大学共同投资1000万元、占地50亩的新山友生物大圩分公司就在大圩木园井村拔地而起。按照合同规定,山青公司每年分红8万元给长山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,同时还为长山村和木原井村的农户和贫困户优先提供就业岗位,帮助他们稳定脱贫。今年4月份,该厂已经出菇了。据统计,山青公司在涛圩和大圩的两个食用菌厂共解决了近百人就业,其中有2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在他的带动下,江华由最初的10家农户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家农户种植食用菌,江华姬菇每天销售到广州达60吨左右,占据了广州95%的姬菇市场。

  • 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