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蓝山县大桥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
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7-13 09:29 | 作者: | 来源:永州信息港 | 浏览次数:
  • “这是一个大翻身!”

    ——蓝山县大桥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

    永州日报记者 吴林 邹天著 通讯员 杨雄春

      图为搬迁户们在大源村扶贫车间做工。

      5月15日,蓝山县大桥瑶族乡,转过一弯又一弯,记者来到了大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冯小嫦的新家。

      “做梦都想不到!这是一个大翻身!”活了大半辈子的冯小嫦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走出大山。

      冯小嫦今年63岁,老家大冲村位于大桥瑶族乡西南边陲,是全县最边远的行政村之一,海拔900多米,全村山林面积3.2万亩,耕地面积只有160亩,人均只有4分田。耕地少而贫瘠,原始的刀耕火种、山区高寒气候加上灌溉难等问题,一年只能种一季中稻,还得看天吃饭。“再勤劳也没有用。”冯小嫦叹息着说:“在大山里太困难了,生病了更是不得了,缺医少药。”

      她不是没有想过搬离大山,也深知大山里的日子不好过:烧柴火做饭、热洗澡水,生活用水则是用一根塑料管引回山上的泉水;家里用电是通过自己买的一台小小的水冲式发电机发电,电量少,只能供两个灯泡照明,不仅发电不稳,且无法全天候供电;出行就更困难了,山路崎岖难行,赶圩得一早出发,走上3个小时,每次赶圩购买生活用品像办年货一样,一次性买好备齐足够用上半个月。

      住在深山里,好似与世隔绝,人与人、与外界的交流只能依靠喊话。“没搬出之前,每家住在一个山头,基本上都是夯土房,日常交流完全靠大声吼,我们下村入户的时候,经常听见村干部与村民‘漫山遍野’聊天、说事,说话还有回音。”大桥瑶族乡党委副书记牛羊群回忆介绍,因为住在大山里,生产、生活条件差,导致家庭极度贫困,冯小嫦的儿媳妇早在2011年就离家出走了。

      冯小嫦想搬出大山,但搬到哪里去?搬离后怎么维持生计?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冯小嫦不敢去想这个问题。在她看来,这是痴人做梦。

     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工作行为准则和目标。

      2016年至2018年,蓝山县针对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的实际,全面打响了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,并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县打赢精准扶贫的“头号工程”,纳入全县重点建设项目,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方案,全县各级各部门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咬定目标,铆足干劲,全力、快速、稳妥推进。

      不到一年的时间,冯小嫦的梦想就变成了现实。

      2017年农历6月15日,冯小嫦一家告别大山和夯土房,满怀着期待和希望,兴高采烈地搬到了邻近乡政府的安置点。

      新家庭、新环境、新生活,冯小嫦打心眼高兴。3排占地8.63亩的灰墙蓝瓦平房中,她家就有一套。10分钟路程可到乡政府,周边配套派出所、卫生院、幼儿园、中小学、菜市场、小商店、理发店、快递代收点……这些老家大山没有的风景,将给她以后的生活增添无限的色彩。

      “省委书记杜家毫来过我家!省委副书记乌兰也来过!”两年快过去了,现在回忆起来,冯小嫦仍难掩激动:“真是好高兴好高兴!书记说话可贴心了,问了我家方方面面的情况、搬迁出来后的生活好不好,还问我将来有什么打算。”

      搬出大山3年,时间虽然不长,冯小嫦一家的生活却发生了很大变化:烧煤气炒菜做饭,用热水器烧水洗澡,打个电话村医就到家,校车接送孙儿孙女上下学……最高兴的是家里办起了农家乐。

      2018年6月29日,省委书记杜家毫来到大桥瑶族乡考察扶贫富民产业发展情况,走进了冯小嫦的家和她亲切交谈。得知冯小嫦想让在外地当厨师的儿子回乡开办农家乐,杜家毫对其一家自强不息的脱贫精神表示支持,并嘱托当地干部按政策给予帮扶。

      当年10月29日,在一阵鞭炮声中,冯小嫦一家经营的农家乐“扶瑶食膳”开业了。“如今一年收入6万左右,生活完全有了保障。”冯小嫦的儿子冯海波与新媳妇都辞掉了外地的工作, 一心一意把瑶家土菜馆经营好,争取打造一个精准脱贫的产业品牌,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。

      “我是帮不上什么忙了,2016年以来因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,现在只能做些轻松的活,偶尔去坡上的大源村扶贫车间做事,一天能有60多元收入。”冯小嫦告诉记者。

      “2018年,我们发现村里有许多妇女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,便在安置点里建设500平方米的大源村扶贫车间,对接蓝山永晖玩具制品有限公司,为全乡35至70岁的妇女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,让村民们实现家门口就业,年人均收入可达1.4万左右。”蓝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办主任陈龙介绍。

      不仅如此,安置点所在的大源村村委会与蓝山县世国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合作,在安置点附近建设约25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,受益贫困户近80户,工资日结100元左右。

      大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、今年67岁的冯长财平日里是安置点的保洁员,闲暇时间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做工。说起现在的生活,冯长财感叹:“比以前好太多!这里交通方便、信息快捷。在山里依靠卖杉木,一年只有2000元收入,现在家门口做事,保洁员工资一年3000至4000元,平时做些零工,能保障自己的生活,不用给子女添负担。”

      此外,大源村村委会采取分贷统还的方式,发放大冲村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扶贫信用贷款152万元,按贷款金额10%的比例分红给贫困户,每年可增加每户贫困户收益3000至5000元。

      住房从曾经的夯土房,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房;交通从步行翻山越岭,到现在家门口水泥马路;谋生从昔日的靠山吃山,到现在的上班领工资……冯长财84岁的老妈妈见证了伟大时代的巨大变迁,也亲身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给大山贫困群众带来的丰厚实惠。如今每天一有空,老人家就坐在家门口的小凳子上,戴着老花眼镜,一边纳鞋垫,一边与乡里乡亲乐呵呵地畅谈新家园、新变化、新生活。幸福,像花儿一样绽放在她脸上。


  • 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