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江永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易地扶贫安置点见闻
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8-03 11:37 | 作者: | 来源:永州信息港 | 浏览次数:
  • 千年瑶寨焕发新活力

    ——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易地扶贫安置点见闻

    永州日报记者 刘思宁 通讯员 任泽旺

      5月27日,记者来到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,一穿过“勾蓝瑶寨”的红砖拱门,里面便是另一番景象。夏日的阳光下,天朗气清,朵朵荷花随风摇曳,在古村落的映照下,串联起一幅清秀美丽的乡村图景。近年来,通过发展乡村旅游,勾蓝瑶寨村不但在2016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出列,村民们还争先大步迈向小康,如今住在新建的两层仿古民居,居家与民宿融为一体,正在焕发千年瑶寨的新活力。

      勾蓝瑶村地处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大山下,离县城36公里。全村瑶族人口占95%,寨内自然风光秀丽,民俗风情独特,因其居住地“山勾联透、溪水伏流、色蓝於靛”,因名勾蓝。据村内明洪武二年的碑刻记载,瑶胞在汉魏以前便在此安家。过去因为产业单一等原因,到2014年该村还是重点贫困村。

      走进勾蓝瑶寨村新建的易地扶贫安置房,初看的印象并不像是一个安置点,而更像是一个旅游景区的民宿。67栋红砖青瓦的二层仿古民居镶嵌在硕果累累的橙园间,整齐划一、错落有致,一派新气象。在2019年春节过后,全村71户、298名搬迁户已经全部入住新居。

      今年76岁的欧阳旭珍曾是黄家村的老支书,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,他的新家正好在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第一排,前有门庭后有小院,两层楼的仿古民居,一楼可用于居住,二楼可做民宿,建筑外墙采用仿古红砖,整体色彩与勾栏瑶寨村落的风格相得益彰。“因为一直坚持记录勾蓝瑶寨发展的民俗文化手稿80多万字,没有太多时间精力照顾家里,没有多余劳动力,也没有发展产业,导致了家里贫困。”说起这些年来的工作生活,欧阳旭珍老人思路清晰,他感谢党的好政策让他有生之年搬进了新家,如今四世同堂也算安享晚年。

      兰溪瑶族乡党委委员、组织委员宋裕介绍,勾蓝瑶村曾是古代江永通往广东、广西的必经之地,有“楚粤通衢”之称,其地貌类似桂林的喀斯特地形。特别是村里满眼绿树、小桥流水,还有保存较完好的300多栋明清时期的红砖青瓦古建筑。瑶胞们爱好歌舞,村里几乎每月都有节日,吹芦笙、跳大鼓舞、耍龙舞狮,热闹非凡,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条件。

      文化需要传承,勾蓝瑶寨村落的历史文化更不能被历史遗忘。欧阳旭珍的孙女欧阳凤玉,在全家搬迁进安置点的新居后,看到家门口兴起的乡村旅游停止了外出打工的步伐。“从小在爷爷的影响下耳濡目染,对于勾蓝瑶寨有特别的情感,特别希望能够保护好村落原有的古建筑文化,也让更多外来人可以深度了解她。”欧阳凤玉现在村里成立的文化旅游公司任职,她带领记者参观勾蓝瑶寨,不仅修缮了盘王庙、风雨桥、桥头祠等古建筑,还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、休闲观光园步道等设施,打造了“洗泥宴”、篝火晚宴等一批旅游服务产品,推出了一批特色农副产品。欧阳凤玉忍不住跟记者感叹,来村里旅游观光的客人一年比一年多,养在深闺的勾蓝瑶村终于开始“有人识”。

      依托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生态资源,新成立了勾蓝瑶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,村民将景区内700多亩责任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,由村集体统一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,一部分服从景区景观设计,用于景观打造提质;另一部分按规划,种植花卉、优质水果及有机蔬菜,因土地而获得的直接收益按村民占70%、村集体占30%的比例分配。

      今年63岁的何秀才在游客服务中心打扫卫生。何秀才一家三口,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以前住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祖屋里,因年久失修,摇摇欲坠。随着村里旅游业兴起,何秀才以田土和祖屋入股,成为村旅游公司股东,他和妻子还在旅游公司务工。去年底,何秀才家搬进了180平方米的两层仿古民居,还建了4间民俗客房。何秀才兴奋地说,他的年收入现在稳定在7万多元。

      “除了公司分红,搬迁户还可以选择参与基地劳作,每年可获得大约4000元的务工报酬;加入民俗文化表演合作社,一年下来靠表演就可以增收7000余元;新居二层装修好后,全部用于发展民宿,收益直接归户主所有,每年赚3万元应该没问题。”宋裕跟记者分析安置点居民的经济账,可见收入来源多元化正在让贫困户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。

    俯瞰勾蓝瑶村易地扶贫安置点。任泽旺 摄


  • 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