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疫情之下民企“思变”:无偿献技 共享员工 跨界生产
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11-17 07:57 | 作者: | 来源:永州信息港 | 浏览次数:
    以太坊
  •   (抗击新冠肺炎)疫情之下民企“思变”:无偿献技  共享员工 跨界生产

      宁波2月17日电(记者 林波)“在疫情面前,我们企业研发的口罩通过专业机构检测后,愿把相关技术无偿分享给有关企业,并向社会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口罩。”2月17日,位于浙江象山的兄弟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。

      据了解,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针织服装的外向型股份制民营企业,现有员工1000余人。

    图为佛顶山电器公司生产现场。 周婷 摄

      自疫情发生以来,该公司看到口罩资源非常紧张,于是在2月3日正式启动“有拒水抗菌作用全棉口罩”的研发,由浙江省级劳模李姣担任研发团队负责人,开展研发制作。

      “原本打算采购医用级的无纺布作为滤材,但公司采购部门联系了几十家面料供应商后均还是‘有市无货’而作罢。”李姣解释道,研发初期,团队从面料、滤材方面着手,使用保鲜膜、尿不湿结合精梳高支全棉汗布等替代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尝试,“经过试戴,透气性、舒适性都欠佳。”

    图为锦浪科技新员工工作场景。 夏雨 摄

      于是,李姣决定从公司庞大的样布材料中寻找,进过仔细地比对,最终选择了以涂层布作为拒水外层,再加2层精梳高支全棉汗布,“这种口罩可以通过清洗重复使用,防护效果较好。下步将研发的口罩送往杭州、宁波等地专业机构检测。”

      无论成功与否,这一份尝试仍体现了疫情之下民企思变之态势。

    图为锦浪科技新员工工作场景。 夏雨 摄

      在宁波锦浪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组装车间内,“新员工”胡港海、龚宗娥,面戴口罩、臂挂红袖章,正与“新同事”们忙于生产流水线上,加紧赶工。

      在这里,胡港海与龚宗娥有个新身份——“共享员工”。

      锦浪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光伏发电核心设备的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。2019年,该公司有员工近1000人,其中外来员工占比七成左右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外来员工仅返岗100余人。

      通过发布的“人才共享”计划,当地一餐饮企业的23名“共享员工”当了一回“救火队员”。

      胡港海是一餐饮企业的一名厨师长,龚宗娥是店内服务员。受疫情影响,目前他们的公司仍处于歇业状态。看到锦浪科技的招工信息,在家“待业”的他们便自愿报名前来面试应聘。

      “很担心不会做,不过经过岗前培训和师傅手把手教后,现在适应了。”从餐饮行业服务员“变身”为车间职工,龚宗娥一开始有些发怵,而在工作的这几天,她不仅在“新岗位”上拼干劲,还为30余个“赋闲在家”的朋友“牵线引路”。

      “通过‘共享员工’模式,实现人力资源‘跨企流动’,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,加快恢复企业产出水平。等到他们原单位复工后,我们也将遵循他们去留的意愿。”锦浪科技市场总监陆荷峰说。

      针对“共享员工”,除原单位缴纳五险一金外,锦浪科技为他们提供了基本工资、疫情补贴、大巴接送、日常吃住等待遇。

      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,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证明,抗击疫情各界都在“思变”,为疫情出一份力。

      在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的浙江佛顶山电器有限公司内,几名穿着白褂子,戴着口罩和头罩的工人正在制作防护罩。

      从电行业器“跨行”做防护罩,佛顶山电器公司党支部书记刘志平表示,这个想法萌发于1月31日,“现在口罩、防护用品都很缺,我就想着能不能生产一些,捐助给一些有需要的工作人员。”

      2月1日制作设计图,向有关部门报备后,2月2日采购生产原材料,2月3日正式开工。在刘志平的带领下,从2月3日起,企业员工每天从上午7时工作至晚上7时,加班加点地赶制出防护罩。

      在浙江宁波,面对口罩紧缺,该市“急事急办”,仅用14天就为一家企业申请到了浙江省首张应急审批医疗器械注册证,并支持27家服装企业紧急跨界转产口罩,目前口罩日产量已达百万只,2月底可达200万只。

      从尿不湿产业跨界生产口罩、从酒品类企业跨界生产消毒酒精、从智能制造类企业跨界生产医疗设备……审视当下,民企“跨界”的故事不仅于此,民营企业思变的路径也还有许多,而这份“变量”正转化为抗击疫情的“增量”与“重量”。(完)

  • 相关内容